聚焦质检院

夸夸我们的好“村官”——记我院扶贫驻村干部林圳腾

发布时间:2019-07-16   浏览:31264次  
       初夏,穿越粤闽赣边界的重山叠嶂,突然眼前亮堂起来:一望无尽的柚子树,草木蔓发,青果累累,一副丰收在望的喜庆景象。阡陌相通,鸡犬相闻,老人孩子自得其乐,这就是坐落在闽粤赣交界处的大埔县漳北村。三年前,这里的景象截然不同:坍塌的房屋、荒废的山岗、随处可见的垃圾,到处显得杂乱无章,村里只留下老人和孩子,荒凉的景象衬托着贫穷与落后。
       改变这一切的,是林圳腾和他的伙伴们,整整三年,他们以超人的毅力与极大的热情投入漳北村的扶贫工作,如神笔马良般让这个村庄脱贫致富,焕发新生。三年来,扶贫队扎根漳北村,积极聚焦产业、就业、基础设施等脱贫攻坚任务,27户贫困户无一掉队,全村基本实现全面脱贫,村集体收入增长14倍多;铺修道路,加固河堤,使车辆开进山里,农田灌溉更加便利,重新盘活了200亩荒废的耕地,因地制宜发展农业,每年直接增收97万元。扶贫队还帮助村里开设网店“漳北小店”,拓宽农产品的销路,让老百姓有了源源不断的收入。
       如今的林圳腾,脱去了以往的稚气,黝黑的脸庞映衬着一丝泥土的气息,甚至连口音也带着“漳北”味,开口闭口“我们漳北村”,质检院的同事都亲切地称他“村官”。
用脚步丈量民情
       找准问题,才能对症下药。扎实做好精准识贫是扶贫工作中关键的第一步。驻村前3个月,林圳腾和省局扶贫干部联合村“两委”干部挨家挨户了解情况,确保扶贫道路上“不落一户,不漏一人”。

       俗话说“万事开头难”。林圳腾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语言不通。漳北村是典型的客家文化村落,至今仍保存着淳朴的民风。这里的村民见到从省城来的小伙子,虽然听不懂他说些什么,但总是善意地笑笑。林圳腾看着村民茫然的眼神,尴尬地也以笑容回应老乡,但是心里却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。语言不通怎么能真正融入乡亲?怎么能准确了解他们的需求?!虽然有其他队员会讲客家话,能够翻译给他听,但是这总不如自己与村民畅快交流更容易拉近感情。学习一种新语言,三分靠天赋,七分靠用心。于是,在队员、村干部与村民交流时,林圳腾认真听、用心记,总有问不完的问题。在村民下田干活时,田间地头总会看见林圳腾的身影,他一边帮村民干农活,一边用普通话夹杂蹩脚的客家话与村民套近乎。村民们看见小伙子如此勤快,也忍不住多和他聊两句,并用生硬的普通话努力让他听懂。一段时间下来,林圳腾已完全能够听懂并能用客家话与村民交流,村民们也能听懂他的“客家普通话”,大家终于不用比划半天才理解对方的意思了。林圳腾笑着说,“学会一门新语言并推广普通话是扶贫工作的意外收获。”
       除此之外,还有一个更大的收获,那就是,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,村民们觉得林圳腾勤快、靠谱,渐渐信任了这个年轻的小伙子,愿意与他聊生活上的烦心事、糟心事,村里的大事、小事与往事。林圳腾将村民们的心里话全部都听到了心里去,记在了本子上,一条一条认真分析。就这样,在驻村的前3个月,扶贫队白天走街串巷,马不停蹄地挨家挨户了解村情民意,晚上梳理问题,分析原因,研究解决方案。

林圳腾在记录农民的生产难题

       六、七月酷暑天气,没有空调,狭小的瓦房如蒸笼一般,扶贫队员们顾不上这简陋的办公条件,眼前全是村民反映的问题,越深入研究,越觉得任务繁重、责任重大、时间紧迫。在村民们都熟睡时,驻村扶贫队办公室的灯还亮着。凌晨2点钟还在工作的队员们,第二天早上7点多又出现在村民家里。林圳腾说,“进村的那一天,我们就立刻转变了工作节奏,没有朝九晚五,周末休闲。队员们吃住都在一起,忙起来不知道累,每天争分夺秒,恨不得一天当着两天过。真想变成孙悟空,拔一根毫毛变出N个分身。”
       林圳腾和队员们前期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,贫困村和贫困户三年帮扶计划在一个又一个深夜中打磨成型,并通过了省局党组的审批。精准识贫的工作成果为今后顺利开展扶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用耐心办好实事
       蓝图已经呈现,号角已经吹响,接下来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!跑国土、报规划、搞设计、做预算、走立项、送审批,还有招投标等等,一句话说完的这些事情,做起来可真不简单。不提这些工作是否让人跑断腿,光是各项繁杂的手续就能让人晕头转向,分管扶贫的副县长曾在开会时说“一个稍微大一点的项目,如果跑完所有的立项招标等流程,一路绿灯的情况下也要至少6个月。”面对这块硬骨头,林圳腾没有抱怨,没有退缩,一点点理清工作头绪,哪个环节推不动,就积极地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,找出原因,耐心改正,一次不行两次,两次不行三次,不厌其烦,一直到符合要求为止。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,林圳腾硬是将一系列艰难的事项都顺利办了下来,三年来他参与并落实的大大小小的基建项目14项,项目投入总额约1000万元。林圳腾从一个门外汉磨炼成了乡村建设的行家里手,各个办事流程门儿清!
       流程虽然弄得清楚,但落到实际却没那么容易。去相关政府部门办理业务的空间距离和时间成本是重要的问题。由于是省局扶贫项目,各项工作免不了要到480公里以外的广州向省局请示审批。路途遥远,并且要预留足够的办事时间,扶贫队员们不得不天还没亮就从村里出发,先乘汽车再坐火车,下午才能到广州。气都顾不上喘一口,赶紧办完事回到村里。在梅州当地办审批也是不容易,有一次差点让林圳腾和队员们付出生命代价。当时,由于开车的队员高负荷连轴工作了好几天,长时间开车身体非常疲惫,而回村的山路又窄又陡,队员们的车意外撞在了山路的护栏上。现在提起此事,林圳腾还心有余悸,感慨道,“如果没有护栏,如果迎面来了卡车,我们可就全军覆没了,扶贫的蓝图才刚刚开始实践,我们还有许多事要干呢!” 
       他所说的“许多事”,最后都如愿办成了,村民们交口称赞。
用真心解决难事
       85岁的五保户张高追住上了新房子,对林圳腾和扶贫队员们一个劲儿的夸赞。老人原来的房子非常破旧,一遇刮风下雨就心惊胆颤,老人年纪大了,不知道怎么修,只好用塑料布铺在房顶,屋子里依然到处漏水,房子遇到大风大雨随时可能倒塌。按理说,老人完全符合危房改造的条件,为什么现在还住这样的房子?林圳腾与队员通过村干部了解到,原来村里早已经将老人的房子列入危房改造项目两三年了,但是根据规定,老人需先垫付一部分工程款,等工程结束后政府进行补贴,老人一听要自己出钱,因此坚决不同意危房改造。眼看五月的台风来势汹汹,这件事一刻也不能等。扶贫队员们将情况报告省局,并申请特事特办,从省局扶贫项目资金里划拨房屋改造的工程款,不需要老人出一分钱。在林圳腾和队员们的努力下,省局同意了,并快速完成了危房改造工程。老人终于可以在风雨之夜睡个安稳觉了!
       贫困户张元贯对村里的自来水最为满意,对林圳腾说,“要是没有你们,我们也喝不上自来水呀!”以前村里饮用水基本是靠井水,水不够用,饮用都成问题,不用说洗澡了。春节期间外地回来的游子为了洗澡经常跑去镇上,非常不方便。为解决全村1069人的日常饮用水和部分禽畜饮水,林圳腾和队员们摸清了方圆几十里的地形,走遍了附近大大小小的山头,穿过了人迹罕至的山林,终于找到了水源。建设饮水陂头、过滤池、蓄水池、配备水泵,并把自来水管道铺设至村民家门口,还支持村民抗旱打井,全村人终于喝上了安全卫生的山泉水。

林圳腾下田帮忙干活

       村民饶开串看着长势喜人的柚子,盘算着今年的收入,心里别提多高兴。在林圳腾他们刚进村时,饶开串已经准备放弃种地,外出打工。因为机耕路坑坑洼洼、杂草丛生、破烂不堪,遇到下雨天,更是寸步难行,兽力车、摩托车、机动车,开不动、走不了,运送肥料、收获果实等体力劳动,只能靠肩扛手提,也常引发事故。农忙时节村民赶不及做,总要请人帮忙,而人工成本又比较高,几十亩柚子算下来,一点利润都没有,甚至还要赔钱。本来村里劳动力就少,留守妇女和儿童占多数,是典型的“空心村”,不能再因为道路不畅的问题,流失劳动力,荒废田地。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,扶贫队针对漳北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,铺修道路,加固河堤,使车辆开进山里,农田灌溉更加便利。村民们告别了“出门一脚泥,进门一脚水”的窘境。据估算,硬底化道路、机耕路的修建可为村民直接增收96万元,全村人均增收898元。以前荒废的土地,因为有了路,如今也被村民们开发种植柚子,按每公顷收益42000元计,4年后可增收36万元。林圳腾和队员们还帮助村里做起了微商,上线农产品网店“漳北小店”,为蜜柚、玉米等农产品拓宽销路。如果您是林圳腾的微信好友,一定经常看到他的朋友圈隔三差五地晒一晒漳北小店的二维码,抓住每一个帮村民增收的机会。
       如今,林圳腾真的变成了村里人,时刻想着村里的乡亲,念着村里的事,三句话离不开漳北村。他说,现在的漳北村青山绿水,生产生活设施齐全,比在城里住着还舒服!从山上的蜜柚公园俯瞰,山坡上的蜜柚果实累累,随风飘来阵阵果香,宽阔崭新的乡村道路蜿蜒伸向村庄深处,河堤绿道焕发蓬勃生命力,余晖下的休闲文化广场传来孩子们的欢歌笑语。夜幕降临,一盏盏路灯,照亮了游子回家的路。今年过年,很多外出务工的村民看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,又是惊讶又是激动,纷纷回到村里建房子,一家人团团圆圆过日子。
       三年扶贫生活已接近尾声,林圳腾最近忙于工作交接,整理资料时,脑海里尽是在漳北村奋斗的点点滴滴,看着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,真心为他们高兴;看到扶贫蓝图变为现实,美好愿景变为眼前实景,亲历者的自豪感油然而生。
       如今林圳腾回到质检院,听到大家亲切地喊他“村官”,他倍感光荣,又感到使命艰巨。他说以后他会定期回到漳北村,看望那些邻里乡亲、看望那个孤寡老头、看看自己参与修建的桥梁,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砥砺前行……(顺德基地郭海燕供稿)